大卫·爱登堡:地球上的一段生命旅程

记录片英国2020

主演:大卫·爱登堡,Max Hughes

导演:艾雷斯泰·法瑟吉尔,基思·肖利,Jonathan Hughes

 剧照

大卫·爱登堡:地球上的一段生命旅程 剧照 NO.1大卫·爱登堡:地球上的一段生命旅程 剧照 NO.2大卫·爱登堡:地球上的一段生命旅程 剧照 NO.3大卫·爱登堡:地球上的一段生命旅程 剧照 NO.4大卫·爱登堡:地球上的一段生命旅程 剧照 NO.5大卫·爱登堡:地球上的一段生命旅程 剧照 NO.6大卫·爱登堡:地球上的一段生命旅程 剧照 NO.13大卫·爱登堡:地球上的一段生命旅程 剧照 NO.14大卫·爱登堡:地球上的一段生命旅程 剧照 NO.15大卫·爱登堡:地球上的一段生命旅程 剧照 NO.16大卫·爱登堡:地球上的一段生命旅程 剧照 NO.17大卫·爱登堡:地球上的一段生命旅程 剧照 NO.18大卫·爱登堡:地球上的一段生命旅程 剧照 NO.19大卫·爱登堡:地球上的一段生命旅程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16:04

详细剧情

  这部独特的纪录长片由获奖野生动物电影制作公司 Silverback Films 和全球环境组织 WWF 共同制作,由一个比其他任何人都更了解自然界的人为我们讲述这个星球上的生命的故事。在 90 多年的时间里,爱登堡走访了地球上的每一块大陆,探索了这个星球上的荒野之地,记录了生物世界的多样性和奇妙之处。这部电影为未来几代人提供了面对地球上巨大挑战的强有力并充满希望的信息。 这部电影是爱登堡对自然界的解说,于 2020 年 10 月 4 日在 Netflix 面向全球上映。

 长篇影评

 1 ) Rewild the world

本片是由具有“世界自然纪录片之父”之称的——大卫•爱登堡讲述的自传式的纪录片。这位93岁的老人在20多岁时就开始走访世界各大洲与大洋,直到现在都没有停止对大自然的探索。

他是亲历者。从上世纪30年代到刚刚过去的2020年,我们的自然界经历了怎样的剧变,都被他用镜头记录下来。镜头下的他由年轻气盛到垂垂老矣,就如同那些死去的珊瑚礁、融化的南北极冰川、大片消失的热带雨林一样,宣告着自然界的奄奄一息。

如果人类继续这样对待大自然,我们的未来会是什么样?爱登堡给我们描述2030、2040、……、直到2100时,每往前进一步我的心就“咯噔”一沉。我不禁想到《三体I》里那些地球叛军想让三体文明来毁灭地球文明的企图。这根本不需要450年后三体文明来毁灭,我们100年后就已经自取灭亡了好吗?

好在,现在人们做出改变还来得及。依据爱登堡的观点,我们要做的核心就是“restore biodiversity(重建生物多样性)”及“rewild the world(再野生化世界)”。我非常赞同爱登堡所说的大自然遵循的生命法则:“In this world, a species can only thrive when everything else around it thrives, too.(在这个世界上,一个物种要想繁荣起来,必须要让它身边的其他物种也繁荣起来。)”

而为了拯救我们自己(不用说拯救地球),爱登堡提出了以下三个方法:

1.减缓人口增长。不断增长的人口是不断增长的需求的根源。爱登堡认为需要缩紧生育,少生甚至不生。这倒和大多数发达国家的情况相似,而中国,现在虽然鼓励生育,但是大部分家庭都承担不起第二个孩子的费用……所以这个方法目前看来是可行的。

2.使用可再生能源。爱登堡希望未来可再生能源能完全替代煤炭等不可再生能源。看看我们国家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我对这一方法也持较为乐观的态度。

3.用更少的资源产出更多的粮食。爱登堡说这需要“高科技”和“低科技”同时起作用。“高科技”不用说了,“低科技”主要是指强制的法规、人们的饮食习惯及环保意识等。比如设置禁渔区、提倡以素食为主的饮食等。这个建议很好,但是比较理想化。人类社会是不同利益团体的集合体,“禁渔”、“禁牧”这种东西很难完全做到。至于让全人类改变饮食习惯,那基本不可能。所以通往生态平衡的道路可谓漫长且艰辛。但只要我们往这个方向走了,至少未来不会那么灰暗,或者说不会灰暗得那么快。

纪录片的开头和结尾都引用了“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露事故”作为一个隐喻。那次事故是人类犯下的不可逆转的大错,它使原本生机勃勃的乌克兰小城几天之内变成废墟。这么多年过去了,人类没有重返他们的家园,但大自然却重新在那儿焕发了生机。

这才是大自然最令人敬畏的地方。Humans may be extinct, but nature will rebuild itself.

在事态没有完全失控前,是时候行动了。

 2 ) 大卫·爱登堡:地球上的一段生命旅程

老爷子一生未免太过传奇和幸运,“世界自然纪录片之父”,“主持电视节目职业生涯最长的人”,跟随BBC的制作团队一同领略过这个星球上最丰富多样的生态,南北极的冰雪地、火山口的炙热、撒哈拉的荒芜、热带雨林的生机在他的镜头前生动而真实地呈现。但这位94岁的老爵爷或许同样也更加痛苦,这一生比常人有更多机会真切地感知自然环境的恶化和生态的破坏,眼睁睁目睹美好在眼前逐渐消失,或许这种痛苦比起我们这些隔着屏幕看纪录片落泪的观众来得更加深刻,这或许也是老爷子本可安享晚年却仍为拯救地球来回奔波的原因。

数万年前的人类本无比虔诚匍匐于大自然脚下,现代社会里“人定胜天”的妄念下,人类开始变得太过于自大和傲慢,嗜血一般地从自然中索要一切,更是毫无顾忌地侵占其他生物的家园:每年150亿棵树被砍伐,至今30%的鱼种灭绝,80%的淡水生物绝迹,野生动物的数量减半,一半以上肥沃土壤如今也已变成农耕地……这种毫无顾忌的掠夺引发严重的生态危机,而这一切的后果终是会让人类自己承担,毕竟哪怕是了无人烟的切尔诺贝利,在人迹罕至的30年间也逐渐修复起自己的生态,而人类自身却再无重来的机会,到时该如何向下一代解释为何他一出生就面对着酷暑与极寒、洪水与干旱、瘟疫与疾病笼罩的地球。志愿者向捕鲸船要求停止捕捞行为的呼喊极打动人:“We are men and women. We speak for children.”

看自然类的纪录能破除掉许多虚妄的人类中心的自以为是,也避免陷入到个体的情绪低谷中。我们对于广阔的天地和浩瀚的宇宙实在是太微不足道了,自己身上那些琐碎的烦心事相比起来也不值一提。近来和几个同龄人聊起当下的经济低谷,聊年轻人如何穿越经济周期,可眼光哪怕放长个十年,如若倒是生态真如此这般继续恶化,人类的所谓经济、个人的所谓发展实在也是太微不足道的小事。

 3 ) 希望百年以后,地球野性依旧

我今年三十三岁。小的时候,记得门前有条小河,每逢下雨,小河水就涨了。不过现在早已经干了,并填满了,成了路。

记得以前的井,十几二十米,就能挖出来香甜可口的井水,不过现在,已经需要至少一百米,才能打出来漂着一层油的水。

记得小时候的夏天,知了声声,蛐蛐声声,后院的好多棵树,哗啦啦的叶子,都是夏天的味道,不过现在,啥也没有了。

记得上大学前,我都不知道什么是雾霾,看不见路的冬天,让我一度以为世界末日,不过现在,好像世界末日离我们不远了。

想想,我也不过三十三岁,从记事起,环境就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老一辈人常常说:我们也看不到以后的世界,认他们破坏吧。我们这一辈耐过去就行。到我这,我才想:我这一辈能不能耐过去?

保护环境,需要改变意识,而改变意识,需要教育。

生态系统需要食物链,而人类依靠聪明的智力站在了顶端试图控制支配自然,却适得其反,遭到自然的反噬。

我们盲目得感谢这接连不断的工业革命,让我们人类自己享受胜利者的姿态,却带给了除了人类以外其它所有物种以灭绝的代价,反而还沾沾自喜,是文明的漏洞。

希望人类的文明得以和人类以外的其它所有物种能和谐共生。

希望在百年以后,这个地球野性依旧。

 4 ) 一部理想主义者的最后谏言及可能是人类文明忏悔书的代表作

首先如果有6星这部纪录片就是6星,哪怕是10颗星,它也值10颗星,它应该是在任何标准下都能达到满星的作品。所以我真的很惊讶竟然还会有4星和3星的存在,更别说还会有不知道精神有什么障碍的人恶意打1星.

这部纪录片应该放在院线里,它值得百亿美金级别的票房,甚至千亿。它该是所有人必看的纪录片,甚至一生中不能只看一遍。它是该被剪辑出精华片段一直循环在都市中播放以达到给人洗脑目的的存在。它该是每个国家组织人民,强制人民观看的纪录片。

前半段影片回顾了老爷子的大半生,让我们知道他职业生涯这70年见证了大自然惊天的变化及危机一触即发的不可收拾。到了后半段老爷子开始说拯救办法。

其实我真心不太认可老爷子的后半段,我觉得老爷子真的一辈子和自然打交道,反而忘了如何和人打交道,以及每个普通人到底是怎么样的,又或者老爷子一直和精英层级的人打交道,就以为能够代表所有普通人的想法。而事实是,老爷子在最后变成了完完全全的理想主义。

如果真的提建议,真的激进,老爷子就该说,第一件事要做的就是人口减半,而不是减缓人口增长。你不管说各种破坏自然,破坏海洋,破坏生态,破坏动植物等等这些问题,你源头一定是人类,而人类为什么要这样做,因为人多物少。因为一个人一生中需求的动物,植物和鱼类还有能源都是惊人的。你减少一半人口,整个地球万物包括人类绝对长出一口气,但是没有人会呼吁这样的事,说这样的话,哪怕这是大实话,是最简单最有效对所有生灵最有用的方法。

其次,老爷子说了那么多国家的领先意识,可是你敢来拍拍TC吗,作为人口大国之一,极速发展的国家,还在提倡生二胎呢。老爷子天真的把地球上的居民当成了一个地球村的人,可实际情况是地球上的居民是几百个国家的公民,国家之间要相互竞争,要的是经济发展,要的是人口数量。你真要说就是人类应该停止攻克疾病,不再寻求长寿的办法,而是真正接受死亡,真正接受生老病死的到来,在每个人60左右身体极速衰败前就可以自由选择生死,而不是苟延残喘靠大量的药物撑着自己再活个2,30年

还有,现在时代真的不同了,你把这部纪录片硬塞给没兴趣的人看,强制他们看,他们可能都不愿去看,觉得没有兴趣,大家都被短视频,被1分钟的所谓快乐彻底攻陷了,年轻一代的大多数已经无法接受长视频的信息了,这部纪录片都不知道多少年才会有突破10万人标记。

还有,老爷子还只是单纯的想着生态上面的危机,但是危机何止这么简单,如果信息够全面,我们正在面临着自然的危机,气候的危机,资源的危机,战争的危机,人口的危机。甚至还可能是生化的危机,社交媒体的危机,核武器的危机,甚至如果人的接受力足够,我们甚至可能会遇到外星人的危机。

我们在这么这么这么多的危机中生存着,可是绝大多数人根本没有意识到会有这些危机,大家看不到,听不到,甚至装不知道,不感兴趣,不想知道。人类真的还有救吗?

在后半段我唯一认同老爷子的观点就是,在100年内,我们大概率是能看到这些危机任意一个的真正爆发,然后人类社会会经受毁灭性打击的。

在我活着的时候,我相信能看到。

 5 ) 今年最重要的纪录片之一,作出了恐怖的预测。

大卫·爱登堡是世界自然纪录片之父,67 年制作过 40多部史诗级纪录片。

去年,93 岁高龄的他在世界经济论坛播放了一段影像:

全球变暖,使得海象和所有动物赖以生存的海冰不断消退。

于是十万头海象挤在一片海滩,密集如麻。

为了更多活动空间,海象被迫爬上80 米高的悬崖,却又在下海觅食时,因为重达一吨、出水后视力极差,往往一脚踏空,滚下去等死。

崖底,已是尸骸遍地。

以往 BBC 的自然纪录片被称为蓝筹(blue-chip)纪录片,可以说是自然纪录片界的好莱坞大制作。

这些纪录片藏起了人的干预,只呈现自然的沉浸式体验。《地球脉动》甚至呈现了动物视角。

有人质疑,生态如此恶化,片中却一派祥和,这不是欺骗?

2011 年《冰冻星球》最后一集,爱登堡在极地出镜讲解冰层消融对动物的伤害,打破了 2001 年以来蓝筹纪录片无主持人的原则。

北极熊脚下的世界正在消失,它们狩猎的季节也越来越短。

有人问,为什么 50 年前你做节目,不太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爱登堡答:

50 年前没想到,人类对环境和气候的影响如此巨大。

在这部网飞纪录片《大卫 · 爱登堡:我和我们的星球》里,他回顾了作为博物学家,一生中的决定性时刻和所见的自然界的破坏性变化。

作为有史以来旅程最长的人,爱登堡探索过地球上所有生态环境。他曾亲临南北极——

《冰冻星球》片段

造访火山——

也曾到非洲给犀牛做心脏复苏——

《非洲》片段

他年轻时,到处是前所未见的动植物,充满生机。

如今,爱登堡最大的发现是,有些动物越来越难找了。

第一次产生这个想法是在 1970 年代拍摄《生命的进化》时,他遇到了罕见的濒危动物——山地大猩猩。

非洲丛林深处仅有三百只山地大猩猩,而它们并没受到惊扰,自然地接纳了他,因为它们习惯了森林护卫队每天守在身边。

有的偷猎者残忍砍去猩猩的头、手和脚,卖给藏家;

甚至为了捉一只小猩猩,不惜杀死十几只成年猩猩。

2007 年,犯罪团伙连杀 9 只山地大猩猩,其中包括一只临产的母猩猩。

爱登堡很悲哀:

一旦某个物种成为人类的目标,地球就容不下它们了。

比如浑身是宝,成了鲸鱼的罪。

被鱼叉和标枪戳中后,鲸鱼会挣扎二十分钟,才慢慢死去,然后被捕鲸者敲骨吸髓。

世界最大的鲸鱼——蓝鲸,只剩下几千只,难觅其踪。

1978 年,爱登堡用水听器,录下了座头鲸的声音:像吟唱,又像啼哭。

爱登堡曾五次造访婆罗洲雨林。雨林一小块土地可能蕴藏 700 个树种,相当于北美洲的全部。

如今再访,却看到一条宽 800 米的分割线,线内是雨林,线外是人工种植的油棕。

砍了雨林,木材卖钱,腾出地方种油棕,再捞一笔,被榨干最后一滴油水。

没了雨林,红毛猩猩孤零零挂在树干上,不知所措。

从前的海洋,鱼群争相啄食营养盐,蔚为壮观。

1950 年代开始,渔船无休无止地捞走 90% 的大型鱼类。

1998 年拍摄《蓝色星球》,摄制组发现了珊瑚白化现象:

共生菌离开,珊瑚变为累累白骨,最终被海草吞噬,化为废墟。

这不是一部让人舒服的纪录片,让我们看到自然之美如何被摧毁:

过去 50 年间,野生动物数量平均下降了 60%;

过度捕捞,把 30% 的鱼类推向灭绝;

我们每年砍下一百五十亿棵树;

污染和超采水源,导致 80% 的淡水生物灭绝;

焚烧化石燃料,加剧了全球变暖,使得北极夏季的海冰在 40 年内,减少了 40%。

俯瞰我们的星球,冰川和雨林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缩小、缩小、再缩小......

我们正走向灭顶之灾,因为碳含量变化威胁了气候稳定,是史上五大物种灭绝事件的共同特点:

1937 年,爱登堡 11 岁,世界人口 23 亿,大气层碳含量 280ppm,仅存荒野面积 66%。

1978 年,爱登堡 52 岁,世界人口 43 亿,大气层碳含量 335ppm,仅存荒野面积 55%。

2020 年,爱登堡 94 岁,世界人口 78 亿,大气层碳含量 415ppm,仅存荒野面积 35%。

这样下去,爱登堡做出了恐怖的推测:

2030 年,雨林尽毁,水文破坏,北极夏天无冰,大量物种灭绝。

2040 年代,北极冻土融化,释放出更强的温室气体——甲烷,急剧加速全球变暖。

2050 年代,海水温度升高,酸性增强;

珊瑚礁全部死亡,废墟犹如尸骨;

鱼类数量更少,犹如网中囚徒。

2100 年代:

全球气温升高 4 ℃,大部分土地无法住人;

我们流离失所,世界成了巨大的泥潭。

第六次物种大灭绝即将上演,灭绝的正是人类自己。

94 岁,早可安享晚年,而他却忧心忡忡:

明知问题存在,却要忽视,我会愧疚的。......大自然陷入了危机,不能再轻声细语地表达意见。我们希望观众们现在就知道正在发生的事情。

为了寻求生路,他去摩洛哥考察再生能源——

去荷兰考察土地利用——

全球畜牧业产生的温室气体,以及占用的空间是巨大的。

爱登堡提出,如果改善日常饮食,以果蔬为主,将解放一半土地。

1968 年登月,世人第一次俯视地球:

地球仿佛一颗卵,被黑暗包裹,孤独,脆弱。

然而,在我们的帮助下,地球是能够康复的。

片尾,爱登堡去了乌克兰的普里皮亚季。这里曾因切尔诺贝利事故,变成无人居住的“鬼城”。

出乎意料的是,树木爬上了高楼,野生动物接管了一切。

无论我们犯了多大错,大自然总能克服一切,活不下去的只有人类。

我们要拯救的,只是自己。

 6 ) 纪录片里没说的故事:《我们星球上的生命》

《我们星球上的生命》

《我们星球上的生命》是由本书和一起出品的同名影片共同组成的项目。它来自大卫·爱登堡爵士一生对自然的见证和反思,以及对人类未来的警告和希望。

写作此书时,我94 岁了。我这一生非同寻常,到现在我才真正体会到究竟有多么非同寻常。我很幸运,一辈子都在探索我们星球各处的荒野,拍摄影片记录那里的野生动物。我走遍全球,亲眼看到了多姿多彩、令人惊叹且生机勃勃的世界,目睹了自然世界中最壮丽的奇观和最扣人心弦的戏剧性时刻。我小时候和许多其他男孩子一样,梦想去遥远的蛮荒之地旅行,去看自然世界最原始的景象,甚至找到科学尚未发现的新动物。现在,我自己都难以相信我大半辈子居然做的正是这件事。

在纪录片中,大卫·爱登堡站在切尔诺贝利的废墟上,向全世界发出警告。人类对地球的行为正在复制导致二叠纪大规模生物灭绝的风险条件。如果环境照此恶化下去,在未来100年内,地球将再次经历生物大灭绝,而此次矛头直指人类。

总的来说,自20 世纪50 年代以来,野生动物的数量减少了一半以上。现在回看我早年拍摄的影片时,我认识到,虽然当时我自觉身处荒野之中,徜徉于一个原始的自然世界,但那其实是我的幻觉。即使在那时,很多大型动物就已经非常稀少。不断移动的基线歪曲了我们对地球上一切生命的认知。我们忘记了,在过去的某个时期,温带森林几天都走不到头,野牛群规模大到需要4 个小时才能全部经过,鸟群飞起来密密麻麻、遮天蔽日。这样的情景仅仅在几代人以前还是常态,而今都已成为过去。我们习惯了一个贫乏的星球。

应当如何自救?希望并非渺茫。大卫·爱登堡怀抱对生命世界的敬畏和热爱,呼吁人类捐弃分歧,联起手来应对共同的命运。

智人现在必须记取前鉴,做到名副其实。活在今天的我们要确保我们这个物种明智行事,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我们绝不能放弃希望。我们有所需的一切工具,有数十亿聪明绝顶的头脑想出的主意,还有大自然那无尽的能量作为我们的助力。另外我们还有一个能力,这在地球所有的生物中也许是独一无二的,那就是设想一个未来,然后努力使之成真的能力。现在仍来得及纠正过去的错误,管理造成的破坏,改变发展的方向,再次实现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我们只需要拿出意愿来。今后几十年是我们为自己创建稳定的家园,恢复从远祖那里继承的丰富、健康和美妙的世界的最后机会。它关系的是我们在这个星球的未来,而据我们所知,这里是唯一存在生命的地方。

这是一本写给全人类的自救倡议书, 我们或许很难再找到一个像爱登堡一样热爱大自然的人了。 “爱登堡用一生的经历见证了这颗星球的神奇,他用朴素的语言、硬核的数据和人格的魅力展示,人类因技术能力而致命地自负,危险在迅速累积;人类世诸生命的未来取决人类能否放下增长执念、重返自然之道。“野化自然”,其实是让人类超越智人物种的局限,再次解放自己的心灵。”——每个“地球人”都值得关心一下这本书!

 短评

今后要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去过更环保的生活方式

5分钟前
  • laughattears
  • 力荐

一个一辈子为自然奉献一生的老头子的呼吁。1缓生优育;2使用再生能源少用化石能源;3改变以肉食为主的饮食习惯(几乎不可能)。航拍视角加之老头子的诗意独白有种俯揽众生的悲悯,从容但却孤独,任人类自生自灭吧却又难以割舍对自然生命的热爱,年轻时的诗性奔放到现在却全然迥异。环保的本质其实是保护人类自己,地球曾经遭受比这更大的“灾难”,我毫不惊讶下个世纪可能会出现的“第六次物种大灭绝”,毕竟人类这种物种征服自然“硕果累累”,当然对此也可以毫不珍惜。想起《银翼杀手》最后那段台词:我所见过的事物,你们人类绝对无法置信。我目睹战舰在猎户星座的端沿, 起火燃烧。我看着C射线,在唐怀瑟之门附近的黑暗中闪耀。所有这些时刻,终将流失在时光中。一如眼泪,消失在雨中。死亡的时刻到了......

7分钟前
  • 巴喆
  • 力荐

別慌,反正人類遲早會滅亡的,個人能做的,就是盡量少生或不生孩子,多吃蔬果少吃肉,愛護環境和其他生物,其他的交給自然母親。

9分钟前
  • 力荐

大卫爱登堡是地球母亲真正的儿子。本可以安享晚年的老爵爷94岁仍为拯救地球来回奔波,只为心中的那份愧疚和真诚。片子结尾,老爷子转身走进切尔诺贝利重生的森林里,坚定的步伐让rewild的主题寓意更加深刻。片尾的问题问的最好,who else needs to see it? 无需回答,答案都装在拥有像老爷子一样如孩童般真诚的心中,就像老爷子回望一生,就像从太空回望我们的蓝色星球。老爷子是幸运的,在这一切美好消失之前,至少还曾经经历过。

10分钟前
  • mills
  • 力荐

本来以为是传记,后来发现是“witness”(证词)形式的对环境变化的见证和呼吁。你说大卫老爷子都 93 岁了,人类自我毁灭八成他也看不到了,不好好退休,抱着对世界和生命的热爱,一直这么苦口婆心鞠躬尽瘁,过的真是梦想中的人生啊。

15分钟前
  • 椒盐豆豉
  • 推荐

从切尔诺贝利起始,又在切尔诺贝利结束,整部纪录片非常震撼。我们每年砍下一百五十亿棵树;我们过度捕捞,把30%的鱼种推向灭绝边缘;我们在河流湖泊上建起水坝,污染和超采水源导致80%的淡水生物消失。现在的地球俨然变成了一个人类为自己经营的地方,野生动物的数量平均减少了一半,能留给其他生物的资源少之又少。我们拿家畜代替了野生动物;地球上一半的肥沃土壤如今已变成农耕地;地球上70%的鸟类都是家禽,其中肉用鸡占绝大多数;人类占所有哺乳动物数量的三分之一,另外有60%是人类畜养的产肉动物,而其他动物,从老鼠到鲸鱼,只占4%。蔚蓝的地球,脆弱又孤独。人类有义务用自己的“智慧”来保护它,而不是用“智商”想方设法地消耗它。实际上,真正需要被拯救的不是地球,而是我们人类自己。

16分钟前
  • 因爱斯坦的忧愁
  • 力荐

很遗憾豆瓣仅有1470个人看过。希望地球上的每一个人都能看到。“环保”、“保护生态环境多样性”,不是什么时髦的口号,而是直接决定着我们的下一代人类有没有灭绝的风险,还能不能平安无恙地走完他们的人生。

21分钟前
  • 许仙儿
  • 力荐

说是纪录片,其实更像宣传片。不过我跟某个朋友想法竟然有点一致,就是按照科学家预测的,我再活得时间长一点,是不是要看到人类灭绝了。每次见到这个人类世界的贪婪和残酷,我就不想要孩子。还不如帮别人养养。

26分钟前
  • 玉木大河
  • 力荐

太好看了,好多镜头让人美得流泪,感动于大自然的美和脆弱,也佩服老爷子的传奇人生,退休了还在普及环保♻️年轻一代又有什么理由继续忽视问题不起来行动呢。老爷子说,大自然的修复能力是无穷的,就像切尔诺贝利的旧址, 而人类不是,继续浪下去就该玩火自焚了。喜欢这个老爷爷的叙述,温柔平和却十分有力。另外,老爷爷一生都在野外生存,为啥皮肤还保护得那么好呢?

30分钟前
  • 小麻菇炒番茄
  • 力荐

当爱登堡先生随时出口成章雅思满分作文,娓娓道来地展现这颗孤独的美丽星球,环保和动保难道不是跟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吗? take action right now吧

31分钟前
  • veridisquo
  • 力荐

人类破坏自然与保护自然全都是出于人类自身存续的自私考量,人类已不可救药,马上灭绝吧!!自然自能恢复如初,

32分钟前
  • 悲辛無盡獨行夜
  • 力荐

让老爷子费心了,虽然给出了希望,但也不会有国家那么去做。人类这个种族该灭亡就让他灭亡吧,地球上再多一个灭绝的物种也不算什么。

35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更加坚定了我不要后代的想法。

38分钟前
  • 力荐

没了人类,就会很好

40分钟前
  • 月亮坨坨
  • 力荐

看得我心惊肉跳,希望有更多的人都能看到这个片子。虽然对人类不抱希望,但还是尽量地做出自己的努力。stop climate change个人能做的事:不要生小孩;用可再生能源 不要烧fossil fuels;尽可能地少吃肉 become vegetarian/vegan. 「The nature will rebuild itself without human being, a species can only thrive when everything else around it thrives too, it’s to save ourselves.」谢谢 Sir David Attenborough

43分钟前
  • F
  • 力荐

跟瓦尔达奶奶一样,他这是按照遗作来的呀。

47分钟前
  • Sabrina
  • 力荐

传奇偶像,太太太敬佩了!老爷爷是最热爱这颗星球的人类吧。需要被拯救的不是地球,而是我们人类自己。“Now we don’t need intelligence, but wisdom.”

52分钟前
  • Kkkkkk
  • 力荐

International treasure再度苦口婆心劝人类迷途知返及时止损亡羊补牢开始自救 而且不同于一些纪录片只赤裸裸展示地球被破坏的惨状 这部花了1/3的时间展示提出了不少正面例子和解决方法 不知道老爷子是真的乐观主义者还是只是想为这个一辈子热爱的生态世界最后再努力一把 反正我是很难对人类这个在死亡人数达到七位数的瘟疫大流行期间连减少聚众戴上口罩这样举手之劳的小事都无法做好的自私族群抱有希望 地球觉得该重启时就重启吧 We are not worthy

56分钟前
  • 水包酱
  • 力荐

人类赶快毁灭吧😂地球累了 人类快点毁灭 地球早点恢复

57分钟前
  • Liefmans
  • 力荐

一生都在探索世界,去过的地方比任何人都多,见证了七十年来我们生存环境的变化后,他说我们还有希望去补救,我们不仅需要知识还要有智慧,不要把目光只放在自己的利益上,因为自然无论有没有人类都会重新恢复生机,而我们需要自然来拯救自身,我们还有机会去重新融入于自然互利的系统里,请想象一下这样的未来吧

1小时前
  • Shah ོ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