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结号

战争片大陆2007

主演:张涵予,邓超,袁文康,汤嬿,廖凡,王宝强,胡军,任泉,李晨,李乃文,胡明,罗海琼

导演:冯小刚

播放地址

 剧照

集结号 剧照 NO.1集结号 剧照 NO.2集结号 剧照 NO.3集结号 剧照 NO.4集结号 剧照 NO.5集结号 剧照 NO.6集结号 剧照 NO.13集结号 剧照 NO.14集结号 剧照 NO.15集结号 剧照 NO.16集结号 剧照 NO.17集结号 剧照 NO.18集结号 剧照 NO.19集结号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01 05:04

详细剧情

1948年解放战争时期,连长谷子地(张涵予 饰)率领九连47名战士在汶河岸执行掩护大部队撤退的任务,团长刘泽水(胡军 饰)下令,以集结号为令,听见号响就撤退。  惨烈的战争在炮弹的轰鸣中开始,九连的战士死伤惨重,排长焦大鹏(廖凡 饰),牺牲前说自己听见了集结号,谷子地自己没有听见,他决定死守阵地。九连打退了敌人三次进攻,炸毁二辆坦克,歼敌无数,全连除连长谷子地,47人全部阵亡。  这场战争改变了谷子地的人生。由于部队改了编号,谷子地找不到组织,九连牺牲的烈士们也被认定为失踪。谷子地开始了艰难的寻找,为九连的兄弟们讨个说法,也为了探明当年集结号的真相。

 长篇影评

 1 ) 只有小刚---《集结号观后》

知道《甲方乙方》里英达扮演的那个“巴顿迷”是谁?我觉得那个死胖子书商其实就是瘦猴冯小刚自己。所以,今年有了这部《集结号》。

按照网络惯例,中国三大导演张陈冯出片,照例是要批评一顿的,尤其是大片。从结构上说,可以批评《集结号》比例失调,第一部分战争过于冗长,摇动镜头过多。第二部分过于简略,第三部分太过朱军。从技术上说,特技完全是用韩国人的,手法有模仿斯皮尔伯格的《拯救大兵雷恩》和《兄弟连》的嫌疑。从宣传上说,吹得过火,大话讲得太满,让人想起中国大片一贯用宣传骗钱的传统。从细节上来说,军事迷还能挑出一大堆BUG,坦克型号,枪械分类等等等等。最后,还会有人给出一个概括性公式,类似:《太极旗飘扬》+《拯救大兵》+《兄弟连》+《激情燃烧的岁月》+《艺术人生》。

但是我给了这片子4星,因为它真的是中国迄今为止最好的战争片。尤其是在内战题材中,它摈弃了传统的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手法,还原了战争的残酷无情、荒谬绝伦。它没有歌颂,甚至也没有批判,而是以冷静的叙事角度讲了一个极为残忍和迷乱的故事。

一次事先未知的有去无回战役。
一群生死与共、血肉相连的士兵。
一个丢失了自己身份,但是永不放弃的执拗军官。
一段永远没有吹响的集结号,一段不为人知的背弃故事。

所有这些,放在有数百万人厮杀的大背景之下,凸显出连长谷子地奇异的际遇---如同一只被命运之神拨弄的蚂蚁,失去了兄弟,失去了身份,失去了对朋友最珍贵的信任,也失去了本应属于自己的信任。影片成功地表现了个人在战争中是何等渺小,最珍贵的生命是如何被漠然牺牲,英雄和传奇如何被淹没遗忘。而在命运的强大力量之前,一个普通人,是如何体现了一个男人的坚韧和担当。并且,因为这种极为微茫的坚持和努力,最终竟然达成了自己的目标:荣耀自己死去的弟兄,为他们讨还一个公道。最后的答案虽然出乎预料,但是两个永隔幽冥的人还是达成了和解。

《集结号》体现了导演和编剧的水准,是国产大片里能把故事讲好的一部。要想知道编剧刘恒有多牛逼,可以看看电影的原型小说,杨金远的《官司》。这部一万字的短篇小说惨不忍睹,连基本的短篇小说叙述手法都成问题,只能勉强称之为一篇语句流畅的记叙文。而刘恒从这篇记叙文里提炼出来的故事,和改编出来的剧本,比原著不知道强到哪里去了。细心的观众可以看一下电影中的对白和细节,“大声吼你就不怕了”,“炸碎了,就捏不起来了”,还有拿到烈士追认文件时,谷子地木然的脸和唯一的一句话:“等等,我得把脸先洗干净。”从中能看到点东西,一些国产大片里不寻常得见的东西。

要说到深度,《集结号》算不上有深度,《太极旗飘扬》里那种锥心刺骨的伤痛和悲情是没有的,甚至《伯恩的身份》里那种对丧失身份的焦虑和压迫感也没有多少。谷子地这个人,被塑造成一个完全丧失自我,一心只为兄弟们存活的躯壳,以极为简单的逻辑和坚持活在这个世界上。而与此同时,他的情感爆发在后半场太多,反而削弱了影片的力度。但是,这是可以原谅的,完全可以原谅的。谁都能想到,如果把战争渲染得再残酷一些;把谷子地的身份转变再加强一点,从战斗英雄变成叛徒俘虏甚至因此下狱;把结尾去掉,改为谷子地在纸钱堆里烧掉追认烈士通知书,最后去汶河边自杀,可能更为震撼。不过,那就不是大片了,而是一部最昂贵的国产地下电影。

虽然是一部商业电影,但是冯小刚至少拍了半部很MAN的电影。至少战争场面里的中国军人行动如风,出枪迅捷,可以说得上是很“飒”。要说真有什么缺陷,那就是太他妈像美军了,太像《兄弟连》之《巴斯通》战役,那些战士过于现代,而没有真正解放战争时农村子弟的质朴。可他们都是很鲜活的人,会恐惧,会悲伤,会贪生求活。军人形象不再是传统手法里那种大无畏加点小毛病的模式:英雄在光荣中死去,生前他偷过甘蔗。谷子地枪杀战俘,单凭这个情节就强于一打国产战争片。

在三大导演里,我还是最欣赏冯小刚。张艺谋在扮演明星,陈凯歌在扮演艺术家,只有冯小刚还是个拍片子的,至少他很聪明,知道往哪里捅群众会笑,往哪里捅人民会哭。《夜宴》是他尝试大片的开始,虽然非常不成功,但是在《集结号》上他迅速找到了正确的感觉。他懂得如何说好一个故事,能够找到投钱的大头,能整合手里的资源,拍出一部80分以上的电影。冯小刚极少做90分以上的电影,但是他的几乎每部片子都在80分以上,不服不行。先前,我担心他的电影被《投名状》击败。但是现在看下来,陈可辛怕是要擦一把冷汗。

也许,《集结号》所有值得批评的地方,都蕴藏了一种可能性---冯小刚知道应该怎样,但是他也知道只能怎样。一个烈士等于700斤小米,也只有小刚敢在贺岁大片里那么拍。在这个意义上,在中国拍大片,张导和陈导我们都已经领教过了,真正值得期待的,还只有小刚。

 2 ) 集结号

电影根据杨金远的小说《官司》改编,故事背景发生在1948年到1956年间,一个连队的战士全部阵亡却无人知晓,全片通过寻找追溯的过程展现了这几个战士的英勇和感人的事迹。影片开始就是个满目废墟的战场,没有任何累赘的前戏和交代,将观众置入硝烟、枪炮和血肉模糊中,开门见山,直插人心,战争场面十分最逼真。冯导说这部影片并非为了探讨牺牲的价值和意义这种形而上的主题,在他的心目中,这就是一个在漫长的岁月中不被人理解的“英雄受了委屈的故事”。提及拍摄这部影片的初衷,冯导表示可能是因为每个男人的心中都有强烈的英雄主义情结,但是这并非廉价的英雄主义,而是发自内心的感动。

 3 ) "集結號"集結了什麼

一、

在看到開頭四分之一左右的時候,我感到相當不舒服,幾乎要起身離場。

從電影技術上來說,「集結號」戰爭場面的處理,包括鏡頭、道具、特效與演員演出,逼近「搶救大兵瑞恩」(台灣譯作「搶救雷恩大兵」)或是「兄弟連」(台灣譯作「諾曼地大空降」)的製作水平;華人電影能有此技術成就,值得慶賀。但是,影片對於戰爭過程的情節安排,卻有太多不合常理之處。

首先,我不明白,作為奉命阻絕敵軍以掩護大部隊轉進的這支後備軍,怎麼會被派去守一個地勢低漥之處呢?這不明擺著自尋死路嗎?為什麼不去守那座跨過汶河的橋?(可參考「搶救大兵瑞恩」當中最後的守橋之戰)

然後,當戴眼鏡的指導員被初次介紹給其他兄弟時,砲彈突然來襲,瞬間天搖地動。但,所有戰場老兵都知道,如果在開闊地中遭遇砲擊,首先會聽到砲彈破空而來聲音;而單憑這聲音就可以判斷砲彈的落點,判斷當下該躲或是不必理會。不太可能發生類似影片中那種猝不及防的狀況。

接著,國民黨軍第一次的襲擊,表現的是大量步兵密集地、彼此擠來擠去地、如螞蟻般地往敵陣地行進,難道他們不怕被對方一鎗打死十個嗎?這樣的場景安排彷彿是冷兵器時代的方陣,而不像是端著來福槍、具備遠距打擊能力的現代軍隊該有的行為。

而當國民黨軍隊推進到陣地前沿,兩軍開始準備短兵相接之時,國民黨軍的砲兵居然對敵陣地展開砲擊。難道他們不怕誤傷自己人嗎?這簡直是匪夷所思!!

這些顯而易見的重大錯誤,暴露出導演對這整個戰爭場面的處理,僅僅是為了以不間斷的感官刺激與煽情元素對觀眾進行無差別轟炸;而對於戰爭的現實本身,並無意以更為認真、周延、深刻的設計來面對之。這對看過「搶救大兵瑞恩」與「兄弟連」這類嚴謹戰爭片的觀眾來說,「集結號」的戰爭場面,毋寧代表華人電影的創作態度在世界範圍內的倒退;這讓我很不舒服。

二、

然而,值得關注的,還不在於華人電影的倒退與否。

隨著影片的推進,可以越來越清楚地看到,導演只關心一件事情,那叫做「榮譽」;開場那些戰爭場景,全都是為了鋪陳最後的授勳立碑而必須安排的舞台背景。也因此,前面所提到的重大錯誤,對導演來說,根本不是重點所在;重點是要確保有足夠的刺激煽情畫面來讓主角充分發揮他的堅毅、勇敢與手足之情,唯有如此,他才能夠獲得最後的「榮譽」。

這讓我想起施明德與紅衫軍。

一年半以前,在施明德領導之下,紅衫軍剛剛發起「一百元倒扁」運動,聲勢頗為浩大;朋友之間不時會相互詢問:「捐了沒?」。但當時我寫了這麼一段看法:

        "這類運動的中心思想就只有一個:堅忍不拔地以非暴力的方式扳倒政權。除此之外,別無其他主義思想。其背後的預設是,扳倒之後,那個想像中的"自由民主"(彌賽亞?)就會降臨。也因為沒有更進一步更高層次的主義思想與路徑圖,肉體的衝撞與犧牲--也就是如同總統府前標兵一般的堅忍不拔,就成為唯一有效的/最終的出路。也無怪乎,一百塊倒扁不斷要抬出施明德當年堅忍不拔的絕食經歷。(別忘了施是軍校出身的)

        十幾年前的URM,將民進黨往執政之路大大推進,十幾年後的一百塊倒扁,用的是一樣的方法。而我們一樣看不到主義思想,只看到堅忍不拔。倒扁之後呢?台灣的前景與自我定位在哪裡?送扁上台,到底給了台灣什麼深刻的教訓?反省這段過程可以提煉出什麼樣的智慧?抑或還是一樣想像在倒扁之後會有個彌賽亞自動降臨?(這是不是嬰兒潮世代自烏茲塔克-反越戰-村聲-電腦文明以來,內心深處依附於以美國為主之西方次文化的魯直樂觀主義鏡像?)在堅忍不拔底下,這些都被視而不見。

         因此這是思想的貧困。十幾年前如此,十幾年後依然如此。你說,我會不感到深刻的悲哀嗎?"

多年以來,施明德經常強調他不畏強權與死亡威脅、坐牢多年的勇毅形象。整個紅衫軍運動,就在這「一個人的榮譽」的維繫與再發揚之上。至於當下真實的反抗與叛亂,其實已經不是那麼重要了。也因此,會有一個廣告出身的范可欽來主導運動的操作策略。「一個人的榮譽」在媒體的推波助瀾之下,被視覺化、符號化、煽情化,不斷膨脹,然後,終至在今年泡沫化。

但除了堅忍不拔以外,在「立德立功立言」的三達德上,出獄後的施明德到底做過些什麼?他有像他的老戰友許信良那樣,提出過具體的發展願景與建設性做法並一以貫之嗎?沒有人認真追問。於是,「一百塊倒扁」最終會成為一場空,會成為某些當初捐了錢的紅衫軍的不堪回首之痛,其實,良有以矣。

「集結號」所呈現出來的,對我來說,正是紅衫軍「一百塊倒扁」的同義反覆。那號角有沒有吹響、有沒有被聽到、有沒有起到實際的效用?根本就不重要(就像戰爭場面是否真實可信,一點也不重要);重要的是,相較於那年在台灣,被視覺化、符號化了的「一個人的榮譽」集結了一億台幣的運動經費,這年在大陸,同樣被視覺化、符號化了的「另一個人的榮譽」,可以集結多少票房成績?

影片首周末的票房就破了七千萬人民幣;朋友之間相互在問:「看了沒?」中央電視台新聞聯播甚至播出它的票房消息。各界一片好評聲,許多觀眾也真的感動落淚。這林林總總的現象,彷如去年紅衫軍運動高潮時期的狀態。

從紅衫軍高潮迭起到「集結號」叫好叫座,兩個一前一後相距一年、分屬政治與電影範疇的流行現象,是否不約而同地透露了當前兩岸華人某種共同的集體潛意識?而紅衫軍運動最終泡沫化的殷鑑不遠,那麼,「集結號」現象呢?報紙上說,導演接下來有意拍攝三大戰役(估計是為了配合解放戰爭六十周年),聽此消息,到底該喜,還是該憂?

三、

看完電影之後,我來到北京影協影院樓下的書店逛逛。進門不久就看到架上擺著「兄弟連」當中E連連長溫特斯的回憶錄「親歷兄弟連」,二話不說,買下。

回家隨興翻閱,看到兩處引我深思。其中之一,是溫特斯回憶1945年一月,經歷了慘烈的突出部之役之後,E連隨團轉戰亞爾薩斯,接替受傷慘重的313步兵師。在他們的德軍對手當中,有一位漢斯.馮.盧克中校,驍勇善戰;某次戰役擊敗盟軍之後,他在一教堂內讓部下演奏巴哈的「一切感謝上帝」,聞者無不動容落淚。

46年之後,戰事早已平歇。溫特斯重訪這個教堂,同行的還有當年的對手盧克;在教堂裡,他們又演奏了一次「一切感謝上帝」。

這樣的場景,總是讓我深深感動。曾經殊死鬥爭的兩造,倖存多年之後,在白髮蒼蒼之際攜手回到老戰場,以音樂憑弔彼此。那是對於人生、對於命運的詠歎,也是伸出佈滿皺紋的手掌來,互相平撫彼此的心靈創傷。近十幾年來,隨著各種紀念二戰的活動,不時就會聽說這樣的故事。

人文學者林谷芳,曾經用「諦觀有情」來為中國文化的終極關懷與核心價值落下註腳。跟西方抽象理性思維美學(比方說巴哈的音樂)不同的是,中國人偏向入世的人間性,而林谷芳進一步指出:

「這種人間性有時會偏於現實,因此,為了讓它具備終極關懷的深刻與開闊,中國人乃『以詩心躍入歷史』,在『史的觀照、詩的感嘆』中與歷史有情同其聲息、共其呼吸…人乃連接於歷史與週遭的有情,乃能面對人生,乃能體會生命的終極意義就在這有情之間的悲憫」(林谷芳,「生命之歌」)

對我來說,戰爭結束後近半個世紀,溫特斯少校與盧克中校在巴哈的音樂中重逢,表達的正是諦聽這「有情之間的悲憫」。在這時空場景當中,「有情」以及其「之間」所引發的悲憫,存在於敵我兩造,存在於生者與死者,存在於過去作為戰場的教堂與當下作為告解之地的教堂;也存在於作為娑婆世界一員的聽眾,以及作為抽象理性超越性思維的巴哈音樂,兩者之間。裡頭的每一人事物,都有它的生命、都有它的故事、都有它的告白。「識得江流千古意,人間到處有真情」,而做為人的終極關懷,也就在諦聽、觀想、咀嚼這人生一路走來,諸般現實風景所蘊含的真情故事,而以悲憫包容之、化解之。

惟其有如此宏闊的、深遠的、悲憫的胸懷與視野,方能在多年之後,對戰爭所造成的撕裂與破壞,給予一個超越性的撫慰與安置。否則,徘迴在戰場上的幽魂,不管當初是敵是友,又如何能安息,如何不再輪迴為觸發下一場戰爭的怨靈呢?

孫子兵法說:「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這樣慎重的態度,當不僅僅是領軍將帥或士卒小兵所要奉行的;即便是後來以文化藝術形式再現戰爭場面與歷史的創作者,也必須謹慎以對的。特別是,後世的創作者或詮釋者有著不同於當初的立場與看法,甚至也可能有不同的資訊與表達工具,

在二十一世紀之初,我們看到美國有「搶救大兵瑞恩」以及「兄弟連」的出現。作為好萊塢大片,兩者都有著大美國主義的意識型態做為基底,但它們所展現的穿透力與感染力,依然令許多不同國籍的觀眾久久不能自已。無疑地,這有賴於影片創作群對於戰爭與歷史過程的宏觀與微觀之處,都保持著敬謹的態度。而這態度,當不只表現在道具、服裝、特效、場景等等訓詁的層次上,還在人物設定、情節、心理變化以及對敵我兩造立場的詮釋上面。

「親歷兄弟連」另一處引我深思的,就是「兄弟連」的故事血肉是建築在大量人物訪談與田野調查的基礎之上,特別是許多基層士官兵的回憶;進而從真實之處,抽取出跨越人性鴻溝的戲劇力量。而國共內戰已經過去半個多世紀了,除了將領的回憶之外,又有多少士官兵的真實記憶出土了?有多少國共兩方的「溫特斯少校」與「盧克中校」可以在白髮蒼蒼之際,共同攜手在自己的樂聲當中,重新撫摸彼此胸中的塊壘?一起"諦觀有情"?

都說現在是中國和平崛起的時代,而「集結號」僅僅在技術水平上追上了好萊塢動輒以億計的製作經費,但在觀點與視野上,非但沒有展現超越世界一流戰爭片的企圖心,甚至還倒退。過去幾年來,如此這般技術一流、觀點視野匱乏的所謂大片,所在多矣;這其實是一種大美國意識型態影響下的文化浪費。多少學者專家已經說了,中國的崛起不能建立在美國式的現代化發展與浪費性消費之上,否則整個世界的物質與心靈將承受不起。作為一個具有高度自我期許的大國,對於文化創造的實踐前景,當有更具超越性的思維,而不是停留在上個世紀無止盡的工業化生產的意識框架底下,自己玩自己的。

因此,作為中國崛起的見證者與參與者,我看到這樣的影片獲得如此多的掌聲,思及中國文化軟實力在世界上的地位與前景,能不頓足再三嗎?

 4 ) 让观众意识到那把剪刀的存在

晚上看完《集结号》,紧接着就看了刘恒写的原来的剧本。

看完剧本,第一感觉是吃惊,因为剧本有六万多字(普通电影剧本四万字左右),
看得出刘恒倾注了自己的心血,
那种行文笔触是充满感情的笔触,是装不来的。
其次他的剧本充满了视觉想象力和提示,
我看电影的时候一直在想:战争场面怎么写?
是差不多只写人物对话和大概进程,让导演去填充呢,还是怎么样?
刘恒是写得非常精细的,气氛,细节,色彩,全部都写出来了。
这是一个小说家的积淀使然。
第三点才是对照:确实剧本和我们现在看到的电影相比,要完整了很多,
看电影会觉得后半部电影有点碎,气韵不连贯,剧本其实是非常流畅的。
电影删减剧本较大的几个段落是这样:
第一个是全连战友牺牲后,谷子地穿上敌军的衣服,混进敌人的队伍找食物,
炸死了敌军将领这一段比较重要的经历,也是后来被一再质疑的经历。
第二个是谷子地和孙桂琴相依为命的一段路程。(这段拿掉是应该的,因为会给观众误导)
第三个是电影将近尾声,剧本的高潮落在谷子地亲手从煤堆中扒出了战友们的累累白骨,
有一个相当集中的情绪爆发,相当之煽情,
电影完全没有这一段,直接到了最后,烈士之墓才是电影的高潮。
其他删减修改的部分还有很多,人物也做了适当合并:
比如谷子地救了站在地雷上的人,原剧本是一个高排长,电影就是赵二斗,
就产生了一个小小的漏洞:一个当官的怎么会自己亲自做啥侦察兵?
但是从剧作上说,这样写确实立刻就建立起了谷子地和赵二斗二人之间的紧密情感,
这是有效的招数吧。

不知道为什么这几段被拿掉了。
我觉得有两种考虑:一种是确实太冗长了,六万字剧本,本身就意味着要拿掉很多东西,
一种是电影局的建议,拿掉了会有争议的段落。
我个人以为,第二种可能性比较大,
因为目前呈现出的电影,是有点残缺,断裂,和拧巴的。
主要的问题是高潮没有顶上去。
昨晚和青瓜两人说起这电影,她基本上说的是我的心声:
当谷子地抄起铲子,扎好裤腿,冲上煤山的时候,观众就开始期待着一个时刻:
就是他用双手鲜血淋漓的挖出战友白骨的时刻,那是观众和谷子地同声一哭的时刻,
这个时刻久久没有到来,
而仅仅落在他们被表彰上一个“追认”上,
观众的情绪得不到宣泄,是比较压抑的。

就电影来说,《集结号》并没有什么了不起,
但是作为中国电影,公映出来的电影,受到国家正面宣传和肯定的电影,
《集结号》对战争,对历史,以及人性的讲述,前进了一大步。
电影里呈现出的英雄,是一个前所未有的英雄,
剧本里形容老年的谷子地,“冷漠而沉郁”,他不太热情,
他身上有一点老兵油子气,他不盲目牺牲,有最强的生存智慧,但是内心同样保存最炽烈的感情。
在过去的电影中,士兵为服从大局是任劳任怨的,是勇于牺牲的,
但是谷子地并不这样,他会发出质疑:“你怕咬死,我们就不怕咬死?”
在过去的战争片中,士兵们为了虚无的理想和主义和看不见的人民而死,
但是《集结号》中,他们为了看得见的兄弟而死(姜茂财),为了看得见的信任而死(王金存),
他们没有说一句空洞和美丽的废话。
电影的策略是成功的:它既质疑了所谓的牺牲,又肯定了牺牲的价值,
所以,《集结号》的宣传语是非常暧昧的:每一个牺牲都是永垂不朽的。
《集结号》这才可以让观众感觉碰触到了过去没有碰触到的内心角落,感觉到新鲜的阐述,
同时却又巧妙的让领导们以及掌权部门们觉得,这是一部积极捍卫主旋律的正面作品。

昨晚青瓜说了一句话说得特别好。
她说:“这样呈现出来的《集结号》才好,这样奇怪的结尾才好,
这样,才能让观众意识到那把剪刀的存在。”

 5 ) 集结号:只有一个人的没有牺牲是有价值的?

互联网时代写点感想,总怕被莫名其妙的评论扣帽子,以至看别人的评论,都担心别人一不留神戴了帽子。所以,得把态度问题首先摆正。就是说,对一部电影提出一些个人的疑问,尤其是最近这些有关近代史(估计还要延续到明年的)的战争题材电影,绝不代表这个疑问的人就没有爱国情结,就遗忘那些为和平而牺牲的人们,就政治上不正确,觉悟上不正确。在我来说,影评首先关注的是影片的叙事逻辑。就是说,在我们能够大约感知导演意旨的时候,他是否能通过一种逻辑的,有说服力的方式,将故事明白而完整的表述出来。

旧事重提是个令人深恶痛绝的毛病。不过,还是要说,至少比前两年大导演们轮流栽跟头的华丽古装片好多了。就是说,《集结号》至少探讨了一个有可能的故事。有可能的故事就是说,人物的深层感情,心理活动,行为选择,各种冲突,转折,都是观众放诸自己,可能做得到的事情。可能的忠诚,可能的背叛;可能的坚持,可能的放弃。艺术就是这样打动人的,比如搬石头的西西弗斯,每个人都可能凭借生命的勇敢和韧性一次,两次,十次,一百次地把石头推上山顶,任凭其滚落,再回到山脚,重推一次。可是,无穷无止地这样重复,却又显得有那么一些不可能了。于是,西西弗斯的卓越就在这里显现出来了。就是他超越了可能性的那个临界点,克服了人性的软弱,到达了那个“不可能”。人性的软弱是我们每个人都能理解的,比如电影里的王金存,我们当然能理解一个爱整洁的文学青年初上战场尿裤子的怯懦,可是他超越了自己,拿起了枪,拉响了炮,这就令人油然起敬。之所以荒淫无度的古装大片不能打动人,先不说反感,至少仿佛看了一个和我们无关的故事,是因为,那是一种全封闭的叙事,追求权力的欲望,固然每人都有,但绝不是每个人天生就有一股不惜一切代价追求权力的疯狂,天生就一副瘫倒在黄金与鲜花中的烂泥模样。这样的故事,还要我们理解,还要我们移情其中,就弄得我们观众也是一群注定荒淫无度的人似的。所以,那样的片子,看得懂,看得叫好,才不正常呢。所以,从《夜宴》回归,至少看得出冯导这次对观众是严肃的,尊重的。而这正是电影与观众发生交流的前提。

前半场的残酷而英勇的战争基本没什么疑问。谁不是屏气凝神,心惊肉跳,黯然神伤。问题是九连全体阵亡之后,通过谷子地的人生起伏,冯导所要传递的“每个人的牺牲都是有价值的”,是否真的例证有力地说清楚了?至少对我来说,我总觉得并没有产生清晰明确的说服。比如,如果真的每个人都是有价值的,那么在宣读追认烈士名单的时候,我是完全做好了准备,听到四十七个凝重的名字。每个名字上都凝结了战士的英勇与无畏,每个名字都敲击,叩问着人们对于幸福,责任,真理的抉择。但是,那个“王金存,焦大棚,姜茂财……”之后的“等”字,实在让人失望了。谷子地接受了这个“等”字,让人失望了。我想,每个观众也都会有一样的耐心,并觉得四十七个名字丝毫不是多余的。既然每个人都是有价值的,就要真真正正的“每个人”,一个人也不能少的“每个人”。我不觉得这是个可以忽略的错误,技术处理上的失误之类,我恰恰觉得这是真正表明态度的关键点。既然《集结号》是希望通过具体地对于每个战士的描写,表现出对于人的价值的尊重,表现出任何一个人的死亡,都会造成无法挽回的痛苦,悲伤,造成具体的另一个人不可回避的终生的梦魇,那么在这里,每,个,人,就不能被“每个人”这三个字所代替,不能被四十七这样一个数字掩饰,不能被一顶罩有五星的墓碑所概括,就该立体而有尊严,有分量地直接呈现,永远铭记。说到底,所谓的尊重,所谓的爱,所谓的刻骨铭心,都是具具体体,实实在在一个个地爱,一个个地尊重,一个个地刻骨铭心。因为生命的终结,死亡,爱情与美好的灭失,也是一个个地终结,死亡与灭失。是一个个地无法挽回。

所以,也许就是欠缺了这一点,弱化了那四十七位烈士的独立不可否认的意义,反而突出了谷子地个人的执着,才会让人产生仿佛是他一个人的没有牺牲是有价值的错觉。在影片的后半部分,观众又被放在一边了。可是,在电影前半场的接触中,他们已不止是谷子地的“兄弟们”,不止是谷子地的梦魇,不止是谷子地脑中日日夜夜的号角声响,他们已经成为每个观众的兄弟,成为我们每个人的梦魇,缠绕我们心头,遗憾又焦虑的那一声号。不止谷子地,我们每一个人,也希望他们得到死者应有的名誉与安置。四十七个名字,不止对中原野战军的交代,不止对谷子地前半生与后半生的交代,不止对于一个电影结局的交代,也是对于每一个观众的交代。战壕里的战士们是一个个数得过来的,影院里的观众也是一个个数得清楚的。凡是真实的感情,都是一个个的。孤独和顽强的一个个。拒绝被淹没和遗忘的一个个。

这是我的执着。我深知自己力量微薄,没有办法一目十行,日行千里地爱人。纪念人。我只能一个个爱,一个个纪念。我也希望九连的兄弟们是一个个诞生,成长,徘徊,斗争,坚持,最终重于泰山地死亡。谷子地找回部队,找回档案,将战友们从不明不白,到失踪,到追认牺牲,并没有完,谷子地完全可以更进一步,要求将每一个名字庄重念出。因为每一个死,都有着生命力令人震颤的轰鸣。我等待这个信息在电影里被清晰地传达出来,却没有,终究差了那么一步。意识到“个人”的存在,冯导确实要表明出他这两年在思想上的进步,也确实表现出来了。


就是差了那么一点。不是我故意斤斤计较,因为关乎每一个人的,都是值得斤斤计较的。前两天凤凰台报道美国修建世贸纪念馆,计划在墙上刻上每个死者的名字,就是关于如何排列这些死者名字的事情,政府和死者家属始终意见难以达成一致。死者家属要求,不止刻上他们的名字,同时,还要刻上他们之前曾经的职业,以及工作的楼层。一个纪念,才这样具体而真实。灾难般的历史,是必须一丝不苟地追究到底。

 6 ) 那些无数无名的牺牲——《集结号》

其实谷子地已经被炸死了,谷子地本来就是无父无母无名无姓,现在他也是那些无数无名死者中的一个,过去的,和现在的。 最近关于南京大屠杀遇害人数的争论闹得沸沸扬扬,1937年的屠杀,七十年过去了,时至今日我们对于自己死去同胞的人数也无法搞清楚,仍然是那个非常模糊的 300000。日本人的质疑态度的确可憎,可对于我们来讲,3后面的五个零也的确很空洞,因为我们已经不可能了解到死去的每一个人的样貌,年龄,脾性。这对于历史和战争来讲的确无奈,而对于今天作为回顾者的我们,这种无奈背后透着悲凉。 电影的宣传词:“每一个牺牲都是永垂不朽的”。那么什么是永垂不朽,百度百科解释:指光辉的事迹和伟大的精神永远流传,不会磨灭。永垂不朽的是精神和事迹,而不是牺牲的个人。而电影的主控思想在于说明每一个“牺牲者”都是永垂不朽的。这是个浪漫主义的说法,一个人永垂不朽的方式无非是名留史册、永垂青史。电影的主线就是一个立了功的英雄连长不断的遭受委屈和误解,并想方设法为死去的战士“正名”的过程。可我们可以想象,得到证明的毕竟是少数,大部分烈士还是没有名字,无边的墓地,墓碑林立,同样高度的木桩用同样的字体印着“无名烈士”,他们无法彼此互相区分出来,但他们不是克隆出来的。 墓地里,眼睛已经被炸得半瞎的谷子地(九连47名战士的连长)趴在墓碑上想找到自己的兵的名字。战争打胜了,死去的战士那么多,他们就像“河里的一滴水,谁知道他是从哪个泉眼里面冒出来的”。这个话说得很残忍——谁知道还是谁在乎——但是如果从一个高度崇尚集体价值,个人价值被基本忽略的时代说出来,就不显得奇怪。但是现在不一样了,现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个体价值已经得到充分的张显,无处不在的媒体每天都在创造着一个个“永垂不朽”。孟氏兄弟井下逃生之后,媒体给他们二人拍的照片像是两位英雄。《南方周末》正在评选的2007年度人物孟氏兄弟就是候选人,并且现在排在第八名,人家在井下喝尿挖石头逃生的时候我们没有帮上一点忙,为什么他们逃出来之后又把他们当作奇人逸事来报导?倘若他们死了呢?死了也就是死了,和那些所有葬身于黑窑黑井的矿工们一起。孟氏兄弟是一个令喧哗的我们非常尴尬的角色。 所以今年,冯小刚在恰当的时间,以恰当的视角选择了一个很好的题目,单就电影的社会意义这一点,《集结号》就是很成功的。 最真实的中国士兵形象 前四十分钟,一次围攻,一次阻击战,我的最大的感受就是中国终于有了像模像样的战争场面,《拯救大兵》里的子弹音效我们也有了,《太极旗》冷灰色的高级质感的画面我们也有了(虽然这些都是冯导请韩国人做的特效吧),并且最重要的是银幕上的演员不说鸟语都说人话。银幕上终于有了真实的中国士兵的形象,并且一点也不比那些呆头呆脑的美国大兵差。 冯小刚在前四十分钟塑造的九连士兵形象真实、亲切、可爱,他们个个都是真爷们儿,个个都是真英雄。他们是一排长焦大鹏、教导员王金存、狙击手姜茂财、爆破手吕宽沟,他们都是普通而真实的中国战士,他们是好兄弟。所有的演员都很出色。 40分钟打雷80分钟下雨 我想刘恒蹲在华谊的马场里还是很痛苦。接触过一点编剧理论的人都知道,正名、寻找的行为就得做阻力的文章,一个冲突一个鸿沟,如此反复一波一波的往上走,直到最后主人公冒着最大的风险完成自己的行动。那么除了实在是很难找之外,到底是什么在阻止谷子地寻找那个塌了的窖,这个实在不能明说,不能明说,说了就无法与观众见面。所以刘恒只能做感情文章,所以我们只能看到委屈的谷子地、哭哭啼啼的谷子地,本来是战斗英雄却被当成了国民党俘虏。 我们之所以能接受后面那八十分钟的委屈,是因为电影前四十分钟已经把这个连长塑造的非常成功,非常可爱,所以后面的八十分钟唤起的是我们的同情,我们在电影院里流的眼泪都是同情的眼泪。冯小刚在电影的宣传上也一直强调这是一部真诚、感人的电影,他也重复说他和演员们看剧本的时候哭了很多次,只可惜我被尿憋得无法入戏,只哭了一次,出了电影院之后我一直很自责。 《集结号》是一部悲剧,看到最后谷子地为全连争回来的荣誉——那些解放奖章被装在小纸袋子里整整齐齐的叠放在一起,就像无法孵出生命的卵。荣誉无法呆在胸前,就是空洞的安慰。这就是谷子地这个半瞎的老连长拼了命争取回来的东西。 前面四十分钟雷打得响,后面八十分钟雨淋的湿。这就是《集结号》的结构。有人抱怨前后两部分一刀切,差别太大。先打雷后下雨,还是边打雷边下雨,我想观众最希望看到的效果是雷雨交加。但是说到这儿,这是没有办法的。倘若采用倒叙和插叙的办法,老兵谷子地的回忆,那么连贯的战争场面就会打乱,丧失应该有的能量,还不如一口气给你把过瘾的都看完。如果你看到后面很难产生同情,就可以简单的离场。六十块钱,光看前面四十分钟就已经值了。打雷的时候你可以震撼、刺激,下雨的时候你可以伤感、思考。电影就是这样,各取所需。 //微信公众号:柴林

 7 ) 小刚,你的牛皮我相信

    在《集结号》上映之前,不少人等着看小刚的笑话,甚至已经开始骂开,谁让小刚电影还没上映就一副牛皮哄哄的样子。中国人,特别是当下的年轻人就是这个样子,来个四平八稳的觉得没个性,真来个个性派又都吓得受不了。不管怎么说,小刚有牛的底气,自从他开始“贺岁”以来,基本就没失手过,所以,当他说这部电影怎么怎么牛时,别人相不相信我不管,我信!结果《集结号》上映,为小刚吹响了票房和口碑的集结号,你再个人在“微观”上怎么骂也得承认,在“宏观”上,小刚成功了。
    当初看好集结号的一个重大原因是,剧本的故事很好,这一直是小刚一个非常值得提倡的优点。张艺谋如今已经让自己的电影故事上越来越没逻辑,越来越可以忽略不计,而是靠什么大场面,大明星,和他哥们儿的大宣传,但我个人认为他继续这样下去只能让自己的路越走越窄,当然,也正是他如今的这个特点,我倒认为他搞奥运会开闭幕式应该没问题。小刚不同,他的片子总是在讲好故事上下足了功夫,力求圆满,哪怕在《夜宴》中,也以莎翁的剧本为底子。毕竟,小刚以贺岁片起家,片子绝少大明星,甚至葛优你都很难说是跟着小刚“贺岁”名气大涨的,还是本来是啥很了不起的腕儿。在《集结号》中,首先战场的故事就很撩拨人心,何况还要兄弟情深,讨回名誉的煽情,有这样的故事,又是由小刚来讲,足以让人放心。
    片子的一大亮点是战争场面,这真的是我看到的国内拍的最好的战争场面,如我意料的一般,又有一群人跳出来说啥这类场面《拯救大兵瑞恩》、《兄弟连》都看过了之类。兄弟们,拍文艺片,欧洲已经很成熟;拍商业片,好莱坞已经成熟的冒泡;中国理当吸收他们的成功经验,包括战场的处理,如果你非要中国导演拍出横空出世的东西,那我们干脆一天到晚拍京剧,昆曲算了,问题是你看吗?我的理解不同,当看到本片我脑子里想起《兄弟连》时,正说明了本片在战争场面处理上的成功,因为这个场面已经让你想起了经典的战争场面,因为以前的国内战争片我绝对看时不会想起《拯救大兵瑞恩》之类,只会感到有些荒唐,士兵被机枪扫射了还身上没多少血,一片平原上士兵仿佛金刚不坏之身一样茆足劲儿只管埋头往前冲,士兵们一个二个都不怕死不怕苦对战争毫不抱怨,士兵死后总是身体完整还面容干净。而《集结号》中我看到了血腥的场面,看到了士兵中弹时那飞溅的血,看到了有人被炸成两截,看到了被烧的血肉模糊的尸体。不是我是个嗜血的人,而是这样的战争片才真正的有震撼力,才让你体会到战争的可怕,才让人体会和平的美好,当我看到一群人一天感觉战争像玩儿似的在论坛叫嚣要跟这个打,又要跟那个打时,会更有这样的感觉。
    对《集结号》的评论还遇到了一个问题,就是“中国人打中国人”的问题,这样的说法真的极端无聊,而对小刚指责什么美化了这个,丑化了那个之类更是无趣。我们常常抱怨生活中有些东西太政治化了,太无趣了,可是自己似乎也习惯性的政治化起来,啥东西都往政治上套。那些说《集结号》多么政治的人,自己本身是不是太政治了,太敏感了?我没看出《集结号》有什么明显的偏向性,片子颂扬的是一种战场的兄弟情深,当然要集中于一个集体,表现他们的英勇,表现他们的牺牲,难道非要导演去四平八稳的把这个集体的对立方再相应的集中展现一番?这样拍出的电影你肯定没法看,像《兄弟连》这样的片子对德军也有所正面涉及,但是主题也依然放在E连上,为了突出主旨当然要有所偏向,更别说作为一部打算赚钱的商业片也当然要考虑更稳妥的方式。像那部我打趣说布什肯定会非常喜欢的《300勇士》其实主旨上也是部很美国主旋律的片子,尽管是针对非本国人,但是那片把波斯人丑化的已经令人发指了,比起它来说,小刚已经处理的相当得当了。本来,小刚可以选择更稳妥的方式,干脆将背景放在抗日战争,痛击日本人估计大家都会很舒服。
    还是让我们抛开那些争论,来到那片47个血肉之躯对抗大军的战场,47个兄弟坚守着阵地,他们对死亡也有着恐惧,他们对生存也有着渴望,他们也渴望能早一些听到集结号。但是,他们是军人,他们坚守着阵地,坚守着自己的职责,坚守着自己的兄弟。常听人说,战斗打响前,大家都很恐惧,都很紧张,但是一旦打响,特别看到自己的兄弟倒在血泊中时,一种仇恨与热血便会让人无比勇敢。再谈论他们这样值不值,固执不固执,军令残酷不残酷都是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人的事后诸葛。我相信刘泽水对谷子地和那些兄弟的愧疚是真诚的,作为一个指挥官,他时刻要做出权衡,作出让一些人活着,一些人死去的权衡,同样的他也被类似的权衡决定了生和死。正是一种残酷的背景下,兄弟间的情谊更显的真挚动人。
    当然,我猛赞了一番本片,也要说说个人感觉本片不足的地方,感觉片子最出彩的地方还是在战场上,不光是很有战争现场感的特效,更是对兄弟情谊的充满张力的表现。而战后的部分显得弱了些,感觉谷子地复员后到为兄弟们争回名誉的过程有些急促,特别因为有个团长战友给“罩着”,使得谷子地的这个过程显得有些焦灼但是没有起伏感,几个地方,如谷子地冲县里的人发飙、固执的在煤堆里找战友遗骸的点都刚刚展开,马上又收了回去,本来小刚可以让这些部分更出彩些。我个人的看法是,战后部分的急促与片子的时间长度有关,本片片长不过两个小时左右,留给战后的时间太少,也让导演来不及展开更多的故事,或许再延长半个小时会让小刚更加游刃有余。
    在2007年的末尾,小刚没有给我们带来我们已经习惯了多年的“贺岁”欢笑,却带个了我们充满震撼力和感动的兄弟情深。小刚这次的“贺岁”依然精彩,让人在寒冷的冬天感受到了47个男人的热血,看到了一个叫谷子地的战士是多么男人的担当,多么男人的执着,足够了,给了我这么多的电影足够了,我期待着小刚的下一个故事,我期待着小刚下一次的牛皮哄哄,他的牛皮,我信!


http://hi.baidu.com/doglovecat/blog/item/292bdeca80672942f31fe7ed.html

 8 ) 《集结号》:为“死的伟大”讨回“生的光荣”

虽说我没痛哭流涕,可是至少眼泪也在眼眶里打转来着,我同意这是一部有诚意的电影,前半部对我们的视觉感官狂轰滥炸,后半部分又似涓涓细流,一下一下挠在心坎上,看完了觉得挺值得。 “值得不值得”?很多事情都可以如此发问。面对战争提问这个问题,你会给出怎样的答案?请看看那个结果吧,47个英勇牺牲被埋在窑里的战士,被当作失踪处理,这就意味着他们的死如此不值得,“人家烈士家属给700斤小米,失踪就只有200斤”,失踪战士的家属这样跟幸存连长谷子地抱怨,这是从老百姓的角度出发。而从连长谷子地的角度出发,那47个阶级弟兄,全都是好样的,没一个怕死鬼,却连烈士的名头也没有,眼睁睁的看着他们像烈士一样舍身战场,却没有证据,而对于没有证据的事情,除了个人的争取,是没有人会为他解决的,战士们就这么白死了吗,值得吗。 顽强的拷问这个问题或许仍是一片茫然。而谷子地为此付出的努力,求人寻找上级,自己去战场挖,这个过程里,47个人的死有了一个值得。他幸存了,并且致力于为他们讨回公道,他的良心,他的固执,被人当作疯子依然无怨无悔,是这些会给我们一个意义。 荒谬的事情永远不会少,被荒谬调派与捉弄谁又愿意呢,但是当无情的命运这样降临,有人选择了迎上去,与命运抗争,谷子地就是这样一个西西弗斯。剧情未免太圆满,因为兴修水利烈士遗体被发现,上级还亲授勋章、为烈士祭奠,但更多的人不会有这样的幸运。更多的人,被命运的荒谬捉弄之后,籍籍无名的走了,自己和家属都得不到该得的补偿。谷子地注定是稀罕的。但有了谷子地这样的人,就让我们觉得人生是有希望的,人们付出了,却未必有回报,但还有他这样的人记得,愿意给讨回公道。 有一幕,无名烈士墓地,一块一块的写着“无名”两字的木板做的墓碑,漫山遍野,当年战场,留下了多少厮杀声,又有多少血肉横飞,那时可想得到以后,有一个老连长和一个家属在这里祭奠。镜头拉开,那一望无际的墓地,整齐摆列的木板墓碑,让人止不住的难受——其实这样的镜头我们见过很多,镜头拉开,整齐的墓碑,一望无际,可哪一个有这么强烈的荒谬感呢。一想想这些无名的战士,以他们的生命作代价却换不回一个有名有姓的烈士的称号,就一阵阵难过。家属得到的只是一个“失踪”,补贴也比人家少的多。失踪是多么的不明不白,烈士又是多么的光宗耀祖。都是一样的牺牲,却得不到一样的待遇。值得不值得?莫问值得不值得,这就是真相。《实尾岛》里的死囚犯经过强化军事训练,有人也付出生命代价,却因为国家局势变化而被当作垃圾一样被扔掉,即使说他们死囚的身份注定了这样一条不归路,但他们依然想为自己讨回个名份,不想被随便抹掉。可是被抹掉,又是多么稀松平常的事啊,那一块块无名烈士碑不就昭示了这些吗。但是人们觉醒了,觉得生命的该被尊重,谷子地做的就是这样一件事,出于兄弟情,出于人的良知,生命的逝去即使无法挽回,生命的价值是不能够被轻易抹杀的,每一个微小的生命,都是值得被尊重的,他努力去为每一个“死的伟大”的生命讨回“生的光荣”。 那是一串串的记忆。排长写给家里的家信,提醒着照顾好老人,冬天不让儿子去井沿免得掉下。是吃起来狼吞虎咽像个饿死鬼的排长。是为了给找连长一块手表而被敌军击中的士兵……这样一群活生生的人,粗砺,真实,还有韧劲十足的谷子地,他们都是汉子,讲话直白,打起仗来玩命,举止粗鲁,可就是实诚。这个电影里的这一群汉子都是有人味儿的。团长与谷子地在医院的一场戏,又是非常的轻松,兄弟两个互相撞胳膊的场景,鲜活,缓和了紧张的剧情,而浓浓的兄弟情溢于言表。 《集结号》是部有情的电影。贯穿全剧的兄弟情令人感动。它告诉我们不要绝望。我们需要谷子地。不管生命到底有没有意义,谷子地这样的人的存在,就可以赋予它意义。这个名字来自土地,它象征的意义也不言而喻吧。如同安泰总是从大地母亲那里汲取力量,我们需要的力量也来自那里。

 短评

含泪看完~!

6分钟前
  • 佛姑良@ 半注销
  • 推荐

三星吧:缺少些什么,张力还是不足。和以往大陆的战争片相比,场面更好看,人物也更真实丰满。但对于战争突破性的反思并没有,尤其对于这内战。当然,这要考虑到电影管制。就想啊,当年那些国军后代和共军后代一起看这类电影,会有何感想呢?冯小刚没有正面描述国军一笔,值得玩味。

10分钟前
  • 暖鱼
  • 还行

我证明……

13分钟前
  • 苏小安。
  • 力荐

我很欣赏这种题材的电影。我更欣赏中国能拍出这种题材这种质量的电影。

15分钟前
  • 宅蘑菇Moku
  • 力荐

一部比美国超级英雄大片还牛B的电影。

17分钟前
  • 斑斑点点
  • 推荐

就是一部主旋律化了的真人同人。当然该煽的地方我还是被煽到了。

18分钟前
  • 伊谢尔伦的风
  • 推荐

现先我要感谢党,感觉主席,感谢人民!!抽抽鼻子继续说:谢谢中央 谢谢广电总局 谢谢!这样一部描写内战的片子竟然能通过审查,实在太感谢了!内战啊很那个的,想想《色戒》汤唯被封杀据说并不单纯是裸,而是妖魔化了人女英雄的形象!所以看吧,小刚也说这片子能上映实在很惊险~~看吧!请你去看,最好是电影院,不是电影院你还对不起这样的片子。 首先是音效,感觉,不,是听,听到子弹在我身后飞过来,左边飞右边飞,上下左右前前后后都有子弹,炸弹就在你的身边爆炸,弹片朝我飞了过来!临场感实在太好了。

23分钟前
  • 王老虎
  • 力荐

和平年代的谷子地比战争年代的谷子地更让人揪心。战争无需解释,只要以血肉之躯抵抗敌人的坦克和炮弹。而和平年代,却要面对自己人的反复质疑,还有因无知而粗鲁的言语攻击。后者更让人心寒。

25分钟前
  • 赫恩曼尼
  • 推荐

这部电影真的很不错,剧本扎实,全部都是一群演技派在那里飙戏,看得很爽,现在想想张涵予一部片就立刻登顶不是没有道理的,角色演绎度很好,而且演戏有自己的风格又不是让自己的风格主导角色的那种。

30分钟前
  • 默默的蘑菇
  • 力荐

对于一个冯小刚影迷来说,批评他是对偶像的不敬啊。但是表扬他是对自己的不敬。

33分钟前
  • 苏比
  • 推荐

比《投名状》要好看

34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张涵予

38分钟前
  • 昵称被占不开心
  • 推荐

中国的电影导演,跟高考考场上在那使着劲儿编作文的考生一样,都是戴着枷锁跳舞啊! 能跳成这样,其实已经算不错的了!

39分钟前
  • 李卡
  • 推荐

冯小刚的成熟之作!

44分钟前
  • 艾小柯
  • 还行

最后吹响集结号那一幕泪流满面

48分钟前
  • 慕詩
  • 推荐

比美国的超级英雄牛逼多了。2015.1.17成都

52分钟前
  • 朝暮雪
  • 推荐

  《看电影》用封面告诉我说:一定要看集结号。我看了,但真没觉得能到一定要看的程度。前半段是战争片,剪得有点乱;后半段是故事片,一没情节二没情绪。关键是,这两段分割的太明显,而实际的感觉是脱节。    冯小刚做了什么?我能记住的只有韩国人的特技,难道冯导只是让主人公谷子地的说出一嘴流利的京片子么?    真不知道冯小刚是导演还是吸引票房的棋子,叙事上竟然以这么没有创意的方式,试图改变观众习惯的电影节奏,真二啊。    哎,这片拍的,还不如夜宴呢。

57分钟前
  • 较差

不错的战争片,惟一的遗憾,是太圆满了。

60分钟前
  • keso
  • 推荐

我也看了一大片~ 一直挺抗拒看这部电影.但抗不住大家各种的赞,昨天跑去看了.果然...是一大悲的!妈的~老娘哭成熊猫眼,本来挺休闲一事儿,结果...其实电影拍的真不错.但不建议家长带小朋友去看,部分镜头狠暴力...不管怎样,我觉得拍的好.至少知道壮烈一词是怎么回事儿了.

1小时前
  • taki zhang
  • 力荐

没在战争片里听到“这是我最后一个月党费”已经很欣喜了。感动。

1小时前
  • 蛮爷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